選單

2015年期 周X伶 將催眠加入專業心理治療後,療效明顯增加了

大學時期在心理學的課程中曾短暫接觸過催眠,催眠的原理及技術記得不多,而記憶最鮮明的是在幾次團體催眠中,我是清醒的同學之一,更記得老師說是否進入催眠是個人的選擇,當時心裡的OS是催眠功力不好就說……。

參與催眠教學課程的起因有二:一是在心理治療的領域上,常與個案在意識層面拉扯,也常需費力處理個案糾葛的防衛,再者,有部份的個案反應,在我的專業知識中無法解釋,卻又讓人相信個案的真誠。二是近期閱讀了魏斯博士(Brian L. Weiss)和薩德博士(Jeffrey K. Zeig)等催眠書籍,讓人想探究意識層面外的療癒可能性。

雖說是預備好才來的,不是預備好來踢館,是預備好要先放下專業知識,好好經驗催眠,但還是歷經了不少”專業”與”非專業”間的掙扎。第一天的忐忑不安,急於觀察老師及每位上課學員,對於示範、演練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第二、三天的惴惴不安,害怕接收到無法以現實理解的知識,亟將催眠知識對比於專業知識。隨著上課天數的增加,隨著每次的演練,感覺自己越來越貼近催眠。

一凡老師的心暖暖與身軟軟的特性,讓人倍感親切及輕鬆。課堂上深入淺出的教學,讓我天天有不同的收穫,也見識了催眠的實用性;而演練卻是個甜蜜又沉重的負荷,從一開始的能躲就躲到戀上練習,到超想要演練。演練的過程中,老師會依據學員的狀況,細心的做回應,對於學員的提問,更是清楚、具體回答,分享案例,真得是傾囊相授。

課程由淺而深,從催眠引導的漸進放鬆,如何深化放鬆,然後到個案的問題處理,提醒倫理原則的議題等等。其中的核心概念是潛意識,催眠是與潛意識溝通的路徑,催眠狀態可說類似於1960年代超個人心理學中所提的變動意識狀態(altered states of consciousness),又相似於高峰經驗。部份的催眠技術雷同於注意力轉移、空椅法、誇大法等心理治療方法。

現在我把催眠當做是心理治療的工具之一,在適合的個案、適當的時間下運用。在將催眠運用於個案之前,我會先對個案進行心理治療,建立互信關係、了解過往經驗及人格分析後才進行催眠,尊重個案的自主性,相信個案的自我療癒能力,讓個案再去經歷,或是”自我預言”。發現個案皆能順利進入催眠,並減少在心理治療中與心理防衛、意識矛盾對峙的時間消耗,可更具時效性地協助個案解決其遭遇的困境及難懂的議題,並讓個案從中獲取正向的改變力量。

更多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