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連續七天的課程有很多深刻的體悟,雖然在上課前看了一些催眠相關書籍,但都沒有現場實際練習來的精采有趣,在自己和同學們互相練習後,也發現根據每個人的特質不同,也會有不同的難易度,有些人一開始對於催眠者的指令比較抗拒,以至於不容易成功接受催眠,催眠深度也會受到影響,一開始練習時遭受的困難,也讓我不斷思索個案抗拒的問題,這是我在課堂學習時得到的第一個催眠體悟:從個案身上觀察學習。因此,當老師教導如何和個案溝通時,讓我們從對方的語言、非語言觀察,並試著和對方建立親和感,即一開始先模仿對方的肢體語言,之後再擴大自己的肢體語言,同時觀察個案有沒有無意識地去模仿,此一重構的技巧讓我了解如何在對方抗拒時運用。
第二個體悟是「助人自助」在催眠治療的觀念,每個人都是自己心靈的治療師,透過催眠師的引導,幫助我們學會如何幫助自己,而不是讓個案去學習依賴,我認為這個觀念相當重要,因為催眠本身就是在一種「自願」狀態下達成,「非自願」狀態就容易造成阻抗,如果是在自願狀態下催眠,被治療的人就容易透過自己的潛意識來幫助自己,非自願狀態下的個案,沒有足夠對面自己問題的動機,就不容易受到治療。
透過催眠方式做心理治療,不一定要很深程度的催眠,因為重點不再於深淺,而是在幫助他人的成效,或許舞台催眠秀和瞬間催眠技巧很有趣,但那些似乎不會再幫助他人的心靈上有所加分,反而在一般人對催眠的認識有所扣分,而那些舞台上的特效,最厲害的並不是催眠師,而是被催眠者能夠使自己潛意識發揮的功勞,這是我上這堂課的第三個體悟。
如果以上面三項體悟來推論,真正厲害的人是那些「能夠在極度專注地放鬆狀態下釋放潛意識的人」,潛意識的潛力相當大,甚至能將前世潛能帶回來,除此之外,透過催眠也可以靈活廣泛的運用在各方面,如可以改變閱讀的方式等。儘管我們可以把前世的能力帶回來,但我認為今世的修練其實更重要,因為如果時間不是線性,而是「同時」進行,今世的努力也會影響前世的每一刻,雖然前世潛能很厲害,但擁有能力者可能也承擔人生課題吧。
最後,我在上課的過程思考了這個時代的人們,其實正進入「資訊社會」的時代,各種新科技(如智慧型手機)在短期間快速發展,甚至有虛擬實境的出現,我想科技會催眠大眾,在這種環境下,很可能改變我們「感官使用的分配」,過去主要是「書籍」做為媒體,書的「紙張」是媒體的「形式」,書的「文字」是媒體的「內容」,因此我們才能「專注」在書本,正如同電視的「螢幕」是「形式」,但其中的文字、圖片、聲音是「內容」,媒體這種形式加內容的結構,讓我們專注的使用手機、享受電視和電腦,「科技催眠」是我相當感興趣的部分,在上過老師的催眠課程後,我更加清楚了解,當個案很專注在催眠師的話語引導上就容易聽進指令,同樣當我們專注在媒體的「形式」上,就會被「內容」所影響,我認為這是相當嚴重的一件事。
很感謝老師的課堂教導和啟發,希望日後有機會能在上妳的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