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我不是壞孩子,我只是想做自己
「老師,我的孩子原本很乖的,可是最近,都變的我不認識了。」
「我女兒小時候好貼心喔,可是現在,常常跟我頂嘴,不然就是擺臉色給我看。我好傷心」
「老師,我好沮喪。我先生一直在大陸工作,小孩都是我一個人照顧。我必須要看緊我小孩,不然她要是學壞了,我先生會怪我。可是我的小孩一點都不體諒我的苦處,老是夜歸,課也不好好上。我都不知道怎麼辦。我都得憂鬱症了」
「小姑,小叔的小孩書都唸的很好,都是前幾名的名校。我每次都告訴我的小孩『沒關係,你盡力就好。你不一定要唸名校,只要你成績好些,品德好些就好了。』我的要求很低啊,為什麼他們就是做不到。成績壞也就算了,竟然跟壞學生混在一起,打罵都沒用。我的教育真的那麼失敗嗎?」
「我的工作這麼忙,為了賺錢養家,忙到自己自己的身體都快垮了,他們為什麼還不能乖一些。我都是為了他們啊!」
相信上述話語大家很熟悉。不是自己講過,就是聽長輩或週遭的人說過。
我了解有許多父母從小孩子落地開始就有千千萬萬種的擔憂。
「我的寶貝健不健康?!」
「怎麼別的小孩開始說話了,我的小孩還不會說話。」
「別的小孩那麼乖,那麼聽話。怎麼我家的小孩那麼愛動,一刻都靜不下來,會不會生病了?!」
「別人家的小孩都會自動自發的讀書,怎麼我家的小孩老是要我盯才要唸書」
「我家寶貝功課這麼差,以後考不上好學校怎麼辦?以後怎麼跟人家競爭啊」
「我的小孩老是呆在家裡不出去找工作,以後怎麼辦啊?現在我還可以養他,要是我死了怎麼辦啊?」
「女兒的婚姻過的那麼慘,女婿不拿錢回家,她的薪水又少,她要怎麼活啊!」
唉!父母當真是憂心孩子到閉眼的那一刻。
這麼多這麼多的憂心,孩子們都不知道嗎?!
父母們常說「等他們也為人父母之後,才會明白我們的憂煩啊!」
真的是這樣嗎?!
如果是相同的憂煩,確實是要等為人父母之後才可等同深受的體會。
可是,當父母在憂煩之時,有理解過孩子們在想什麼嗎,有體驗過孩子們的感受嗎?
沒有時間理解大概是第一個理由吧!被激怒或是孩子做的不合心意時,生氣發怒都來不及了,哪還顧及『理解』孩子的想法啊
第2個理由是 「他們都還那麼小,哪懂得這些啊」–在父母眼中,即使是50歲的兒女,都還是小孩。
第3個理由大家嘴吧不說,卻是最常見也是東方父母共通的心意。「他是我的孩子,我只有為他好,哪會害他。他當然要聽我的。」
現在,請眾家父母回想一下。當我們年輕時,年幼時,當我們真的很用心的做每一件事的時候,
忽然,
老爸老媽的一句:「你到底在幹什麼啊?老是在做一些沒意義的事,浪費時間。你知不知道我為了你們辛苦賺錢,你到是用什麼在回報我啊。」
「你怎麼老是把錢花在沒意義的事情上,你知不知道賺錢不是那麼容易啊!」
「老是想當頭,當老闆,用你那顆笨腦袋想想,錢哪那麼好賺,老闆哪那麼好當,如果這麼容易我也去當了,還等你說嗎。好高騖遠,一點都不腳踏實地。」
「跟那個什麼朋友一起混,他是壞孩子你不知道嗎?你跟他當朋友,你都變壞了。我說的話你都不聽了。都是他把你帶壞了。不准你再跟他交朋友了。」
「年紀還小交什麼男女朋友,不許談戀愛,專心唸書。不然你沒有將來的,找不到好工作會餓死的」
「那個男人有什麼好,只是一個做工的。他一天賺多少,養的起你嗎?你看隔壁XXX家的女兒的男朋友多厲害啊。人家是工程師耶。光是股票就不知可以分多少。你的男朋友怎麼跟人家的比啊。換了吧」
激烈一點的甚至聽過:「我為了你們這些孩子吃了多少苦,現在長大了,翅膀硬了,會飛了,就可以不聽我的話了。好啊,你們長大了,我沒用了,我去死好了。反正沒人聽我的話了。」
上述話語大都擷自個案的催眠溝通內容。
這些話的遠大影響是
憂鬱症,躁鬱症,自我情緒障礙,人際關係出問題。自我認同扭曲。沒有自信心。負面意念充斥在生活中。
其實,無論是多小的孩子,他們都知道父母的心念以及辛苦。意識層面或許清楚的不多,但是,孩子的靈魂都知道。
可是父母老是用意識層面來訓誡孩子,尤其是從小就讓孩子習慣於「被恐嚇」的環境。可是父母卻不自知。
對於嬰兒期的孩子而言,父母的角色等同是神的存在。因為嬰兒的衣食住行全都仰賴父母的供應。對一個嬰兒而言,如果父母不理他,不管他吃喝或溫暖,他根本沒有活路。因此,在嬰兒的心中,他本能的知道,他如果觸怒了父母就玩完了。
當嬰兒成長成為幼兒,他已經開始會根據嬰兒期的生活經驗來觀察父母的情緒以及反應,內心中仍然擔心父母會不會生氣。這時候,父母的生氣雖不會危及生命,可是皮肉之痛或是精神上的辱罵已經開始會影響孩子的人格形成以及自信心了。如果父母是那種精神緊張,情緒不穩定者,那麼,這個孩子必須時時的繃緊神經的觀察父母的反應,避免殃及池魚。
這時候,自責型與外責型的分類開始出現了。
自責型的小孩是什麼都是我的錯。爸媽會生氣都是我不乖。爸爸會打媽媽都是因為我是壞孩子。媽媽會都丟臉都是因為我不夠好。別人會生氣都是我的錯。
外責型的孩子則是爸媽會吵架都是弟弟不乖。媽媽會打我都是阿媽害的。老師會處罰我都是同學的錯。
其實,都不是孩子的錯。是父母的錯。孩子是看著父母而長大的。父母的言行舉止一一影響著孩子的成長與發展。
當父母對著孩子說出「你不乖,我不再愛你了」根本是告訴孩子「你不照著我說的做,你只有失敗,沒活路」在這樣環境長大的孩子,你如何能期望他們可以面對父母以外的生活以及生命的挫折。孩子做什麼事都要時時看父母的眼色,擔心你的憤怒之火燒到他們。
可是,當肉體成長到15歲左右,靈魂的自主行動性開始清醒了。這就是大家口中的「叛逆期」。
『叛逆』這兩個字本就帶有負面的意思。
其實,人生有兩次明顯的叛逆期。
第一次是在幼兒期。大約3-5歲左右。小孩子開始問為什麼以及充滿好奇的嘗試各種沒試過的事。開始質疑父母的回答以及有自己意見的時候。可是東方的教育大都用「小孩子話怎麼那麼多」「怎麼那麼頑皮,老是動來動去」「一不注意就闖禍了,一點都不乖」「真希望把他塞回肚子裡免的氣死」
其實,這是靈魂與意識開始連結的時期,但,卻也是意識開始形成自我評價的最重要的時期。
很多父母說「這時候不教,以後就完了」
教育很重要,只是,你要教育他成為什麼呢?!
你希望孩子長大後過什麼樣的生活,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你希望他是個充滿自信的人,那麼在這個時期,請多用肯定字句而非否定字句。即使孩子做錯了,請告訴他原因以及後果以及影響,而不是一句「你不聽話,你是壞小孩,我不愛你了,我不要你了。」這會影響到下一次叛逆期的過程。如果你希望下一次的叛逆期順利的經過,請在這次的過程中,多加注意尊重孩子的自主性。
第二次的叛逆期約在15歲左右。這時候的孩子已經擁有完整且成長的身體。他開始希望擁有自主以及自由的意識。開始懂的思考自己真正要什麼以及質疑週遭長輩的要求是否正確或是否與自己想要的相符。而且也擁有以成長的身體去進行第2次的好奇探索。無論是山野活動,性,舞會。都是為了滿足靈魂的學習與意識的好奇而進行著。這時候,父母如果用「你怎麼學壞了,你以前都不是這樣啊。」「你麼可以做這種事,丟光我的臉」那麼,這次的意識傷害真的是難以抹滅的喔。這是一種整個人格及自我的質疑。意識與潛意識會終其一生的記住,影響著感情生活,家庭生活,工作狀態,甚至財富狀態。直到解除這樣的負面因子的影響烙印或是直到往生。
孩子正在長大,他們當然不是以前的那個樣子了。即使是同一個身體,意識成長的學習每天都不一樣。每天都是一個新的降生。
父母如果老用「他以前都不是這樣」來看孩子,當然怎麼看怎麼傷心。
他們當然不再是小時候的那樣啊。你們都知道了,為什麼還要想孩子回到3歲的意識形態,明知不可能又強迫孩子做到。
那麼,辛苦的可是雙方。這是父母逼迫孩子離開父母,尋找自己的人生啊。
有一對父母因為他們20歲的兒子3年前車禍而導致腦力受損成5歲的智商。他們為了與孩子的前世因緣來做催眠諮詢。竟然發現孩子的車禍的原因是因為父母對於獨子的他事事關心,事事干涉。小至穿衣吃飯,大至過濾女友資格,工作安排。因為父母認為「他都不會,我不放心」。父母一直把他當做小小孩來看待。潛意識一直擔心孩子長大會離開他們。孩子的意識上了解父母是愛他的,所以無法做出諸多反對。只好默默順從。
靈魂卻做出最大自由的宣洩:「選擇了車禍,乾脆讓自己完全讓意識回到5歲的自己,就沒有那麼多的自我與父母管教的衝突了。」父母終於得回了永遠不回離開且是小時候的獨子,兒子也可以自由的選擇了他認為最適合的路了。
但是,這時的父母的意識卻是傷痛欲絕的。
當他們了解到原由後,很自責,也很後悔為什麼那麼自私。
孩子與父母的靈魂是相通的。很多事,父母不用說,也不須辯解,孩子會接收到父母內心最深的真實。
孩子只希望父母真實且無私的對待。
請不要將孩子當作是一張白紙,就如同你不希望你的父母把你當作一張白紙般的設計你的人生。